10月31日至11月3日,由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十七届闽语学术研讨会”在汕头大学桑浦山校区举行。来自国内外5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会议议题涵盖闽语本体(语音、词汇、语法)调查研究、闽语共时与历时比较研究、闽语文献研究、闽语与地域文化研究、闽语数据库建设研究、闽语保护与传承研究、人工智能时代闽语与智能应用研究等多个前沿领域。自今年5月发出征文以来,会议已收到近百篇摘要投稿。经过专家评审,入选论文74篇d 参加会议和交流。汕头大学副校长刘文华指出,汕头大学高度重视语言学学科,特别是方言研究。早在建校之初,汉语系主任、著名汉语言文学家梁东瀚教授带领林伦伦教授等方言学者,在潮州语言学家詹伯惠、黄家角、李新奎等人的关心和支持下,语言学研究特别是方言研究已成为学校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办学方向和学术品牌的标志。 1995年,林伦伦教授设立了汉语言文学硕士点,致力于培养方言研究硕士研究生。三十多年来,汕头大学出版了《澄海方言研究》、《拼音研究》等福建方言学术著作和工具书。他表示,汕头大学将继续利用潮汕文化研究中心作为潮汕文化的重要传播平台,深入开展潮汕地区民克话及方言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建设地域文化研究中心。本次学术研讨会主要分为主题报告和分组报告两个部分。会议特邀十位学者就语音、词汇、小组报告由3个分会场和12个小组讨论组成,围绕闽语的调查研究、历时性等多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共时比较、特殊音韵现象、保护与智能应用。会议不仅延续了闽语研究的学术传统,而且在研究问题、研究视角和方法创新上展现了新的见解和热情。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研讨会上,福建方言研究与智能应用成为一大亮点。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闽方言研究人员将智能技术与相关应用研究相结合。本次研讨会共有三篇论文聚焦闽南语、潮汕话的智能语音合成与自动识别,另一篇论文则是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闽语罗马字文献数字化研究,标志着闽语研究正在进入智能时代的新探索阶段。作为全国唯一在综合性大学举办的闽语研讨会会议重点关注潮汕地区粤东闽语潮汕方言的研究。潮州方言学家林伦伦教授、史其胜教授分别作了题为《20世纪上半叶潮汕话研究简述》和《潮汕话研究专题综述》的专题报告,回顾和展望了潮汕话研究的学术脉络和未来研究方向。来自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青年学者也提交了19篇与潮汕话研究相关的论文,展现了新一代潮汕话研究力量的学术传承精神。据悉,闽语方言学术研讨会由李如龙教授于1988年在福州发起,是汉语方言研究领域水平最高、时间最长的系列学术会议之一。自1988年以来,研讨会已成功举办十六次。会议由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主办,厦门大学、海南大学、泉州师范大学、漳州师范大学(现闽南师范大学)、湛江师范大学(现岭南师范学院)、韩山师范学院等高校及相关研究机构轮流承办。旨在搭建闽语研究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闽语方言的调查、描述和理论研究。同时也关注闽语的接触与传播、语言多样性、方言文献与研究的融合等相关问题。已成为闽语研究的重要窗口。南方网广东考察记者 李润芳 见习记者 李卓凡